新竹市眷村博物館 留住竹籬笆的春天
文.圖/黃悅亮
民國三十八年,國軍及其眷屬來臺,初期被安置於日人撤出的營房,或借用校舍、民房,甚至搭帳棚及建竹籬笆等,後期或改造原有建築物,或新建房舍安置軍眷們,逐漸形成臺灣特殊的「眷村」風貌。
自從《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》實施後,眷村紛紛拆除、改建,許多眷戶成長記憶中,左鄰右舍間的吆喝、吵雜聲,或是燒菜、打牌聲,已不復見,紅磚綠蔭的場景,成為眷村人的共同記憶。
隨著眷村逐漸消失,許多人紛紛發起保留、活化運動,在原址修復、改建,或用文物館、博物館等方式保存相關文物,「新竹市眷村博物館」便是臺灣第一間以眷村為主題的博物館,記錄眷村生活的痕跡。
官民攜手留下歷史
新竹市原有四十七個眷村,隨著眷村改建的腳步,許多珍貴的文物逐漸消失。民國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,當時新竹市政府以「竹籬笆內的春天」為主題,展現新竹市豐富的眷村文化,引起熱烈回響,於是產生設立「眷村博物館」的構想。
「眷村文化的保存工作刻不容緩!」由第二代眷村子弟組成的新竹市擎天自強協會會員們,憂心眷村文化逐漸消逝,二十年前便開始收集及保存文物,在兩位前理事長鄭炳熹、刁望賢的大力奔走、催生,及前新竹市市長蔡仁堅與林政則的支持下,民國九十一年,新竹市政府將原有的環保局舊建築改建為「新竹市眷村博物館」,讓大家重溫眷村記憶,見證那段大時代的故事。
「新竹市眷村博物館」一棟棟矮房上,繪有色彩繽紛的圖案、活潑逗趣的人物,生動描繪眷村生活點滴,一旁還有陳列於戶外意象區的「飛機副油箱水塔」。這個水塔原是F-100戰鬥機報廢的副油箱,被新竹三廠眷村居民改裝成水塔,後來捐給眷村博物館。「飛機副油箱水塔」象徵了眷村克勤克儉的生活哲學,也代表「新竹市眷村博物館」的開館精神。
「當時眷村面臨改建,許多人搬走,我們進入空屋找眷村舊物。」新竹市擎天自強協會前理事長劉金屏也參與當年眷村文物保存。劉金屏表示,大家一起在眷村老房中找「寶物」,搶救眷村文物。現在館內展出的醫療器材,就是當時在新竹市各眷村的診療所收集而來,也有不少原眷戶主動捐贈國家級、地方級的英勇勳章,分享饒富意義的眷村文物,累積眷村博物館的能量。
「住著住著,就過了大半輩子……」幾位原眷戶走入眷村博物館,彷彿時光倒流,回憶起當年在巷弄間,各家串門子、互助的景況。隨著時光流轉,各奔東西,再相聚時已是白髮蒼蒼。許多人在館內睹物思情,不禁淚流滿面。
劉金屏表示,大家住在眷村時,戶與戶之間距離近,感情深厚,搬遷到國宅後,就沒有像住在眷村時,各家在巷弄間串門子的情景,人情味淡了許多,因此許多人來到眷村博物館,回憶、懷念起當年的時光,都相當感慨。
展示眷村懷舊文化
「新竹市眷村博物館」共有三層樓。一樓規劃為「眷村歷史背景區」,介紹臺灣眷村的形成與新竹眷村的演變,展出內容包含國軍的軍服、裝備、勳章等,也收藏大量珍貴的眷村照片。
二樓規劃為「眷村生活情境區」,展示眷村文物,以造景方式呈現眷村生活情境,讓來訪遊客深入了解當年軍眷們的生活,如透過麵攤、復古的紅色門、廚房、飛機廢料品、早期的醫療器材、香菸盒、服裝等。
三樓規劃為「特展區」,定期舉辦展覽。之前曾舉辦過「新竹市將軍人物特展」、「黑膠唱片展」、「旗袍特展」等,一○八年則有「眷村補給站|軍人眷屬身分補給證主題展」,帶民眾走入時光隧道,傳承眷村歷史記憶。館內也陳列神祕部隊「黑蝙蝠中隊」(空軍第三十四中隊)文史資料,供參觀的遊客一探究竟。
劉金屏說,去眷村老房「挖寶」時,還找到利用軍機廢料做成的煤油爐、飛機鼻帽變身的鍋子等,見證時代背景,目前都在「新竹市眷村博物館」中保存著,把眷村即將消逝的獨特生活容貌,留在博物館的展示空間中。
除了在臺灣的原眷戶、眷戶後代,博物館也吸引許多陸客前來參觀;此外,有愈來愈多年輕人、父母帶小孩一同前來體驗眷村生活,使得臺灣的眷村文化與歷史,在超越半世紀之後的今天,被賦予新的詮釋與影響力,彷彿正穿越時空隧道,在「新竹市眷村博物館」裡,重新和你我相遇。
參觀資訊
★地址:新竹市東大路二段105號
★電話:(03)533-8442
★開放時間:周二至周日9:00-17:00
★交通:下「中山高」新竹交流道後,延著光復路二段→上高架橋接東大路→直行至水田街向左迴轉後20公尺即達。(彰化銀行對面)
(點閱次數:617)